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神奇的力量



12/20   2小時30


這兩天感冒了。


昨晚一直無法安穩入睡,深夜兩點還清醒著

早上鬧鐘準時的響,拖著疲憊的身體下床

頭痛、噴涕、咳嗽也都跟著起床了

心想好久沒有這樣嚴重的感冒

沒睡好又來了一堆症狀

等一下,真不知道要如何入坐。


沒理由偷懶,還是拿出禪墊胡亂的坐上去

心想能做多久就坐多久,十幾二十分都好

反正噴涕打個不停也沒辦法久坐

才開始,果真鼻涕就來了

沒一會,眼淚也流了下來

真是辛苦的禪坐。



用了一些毅力,再加上一點方法

總算也坐了一段時間

身體的情況慢慢的有些改善

沉重混沌的腦袋居然漸漸開朗了

鼻涕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止住了

咳嗽也頓然消失了...



整個人愈來愈舒服,身體變輕鬆了

感冒彷彿被禪坐給驅離了

當下就覺得實在是不可思議

就這樣沒放腿的坐完了兩個半小時。



起坐後,感冒的症狀也變得非常的輕微

簡直是無藥而癒。


過去一直注意在禪坐對心的變化

沒有太理會,禪坐對身體的改善

今天真的深深體驗到它神奇的力量。


合十  感恩十方諸佛

2 則留言:

  1. 有一法令四法滿足,四法滿足已七法滿足,七法滿足已二法滿足。何等為一法?謂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能令四念處滿足,四念處滿足已七覺分滿足,七覺分滿足已明、解脫滿足。【契經 道品誦】

    這段經文明示安般念與道品、解脫的關係。何以安般念竟有如此神效?那得先了解成就安般念是什麼樣的情形。
    首先盤起腿來靜坐時,心念要能緊隨著每一個吸氣與每一個呼氣,氣息是長是短都得清清楚楚。在座上已能達到專心一意無有掉亂後,就要開始訓練下座後的一切身行息善學,身體的一切行動無論是穿衣、吃飯、行走、揀拾物品、大小便都還是要時時刻刻住念於呼吸,就和盤腿靜坐時沒兩樣,別擔心觀呼吸過馬路時會出車禍,如果在散亂妄想的情況下都能顧及交通安全,心念專一時只會令六根更加敏銳、應變能力更加精準精確。
    身行的覺知熟練之後開始注意到心行時的出入息,「心行」可不是允許心掉亂地東西妄想,人是不能一心二用的,東想西想就無法關照到呼吸,所謂心行息覺知是由於心的敏銳度已達到越來越細密的程度,即使心中升起微弱細緻的喜、樂等任何情感,也會馬上就被偵察出來。並且在覺知所有心行時,仍未放捨對呼吸的觀察:覺知心、覺知心悅、覺知心定、覺知心解脫(出入)息善學。一個能讓心如此沉著敏銳的人,完全不會發生衝動、失序、混亂的狀況。
    之後再觀察無常、觀察斷、觀察無欲、觀察滅,於觀察(出)入息滅善學等等。試想,修習安般念能達到這般境地,當然也就能令四念處滿足。安那般那念修習多修習者必得大果大福利,這是無庸置疑的,該操心的倒是修學者肯不肯將心念安住在這呆板無趣的出入息上,孜孜不倦地下功夫修習多修習。

    所說一切法,一切法者謂四念處,是名正說。【契經 道品誦】

    曾經,佛陀也講:所說一切法,一切法者謂六入處。若說五受陰是一切法,或緣起法是一切法,其實也都不違佛法正義,而四念處的一切法則囊括了五陰、六入、緣起等所有的世間、世間法,囊括所有生命存續、活動的一切法。在道品的修習中,以身、受、心、法四個面向的觀察來正念正知一切法的無常非我,以達成於諸世間皆無所取的目標。

    如來說法無有終極,聽法盡壽、百歲命終,如來說法猶不能盡。當知如來所說無量無邊,名、句、味、身亦復無量、無有終極,所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謂身念處,受、心、法念處。是故,比丘!於四念處修習,起增上欲,精勤方便,正念正智,應當學。【契經 道品誦】

    佛陀說法不離生命實際現象,而四念處正是對生命現象的密切觀察。因此,佛陀所說無論是四聖諦、五陰、六入、緣起等諸法,其實都是為教導四念處而說;都是為四念處的修習奠定基礎。
    四念處的觀察已不僅是知見的澄清,更進一步地涉入了修習梵行的領域。眾生生生世世輪迴在求生的僵化模式中,對於如何滿足五受陰或如何追逐六入處的技能非常熟練,老實說,聽聞、思惟、理解正法的過程並未與平常的思考方式相去太遠,見法時大徹大悟的法喜感動也與一般豁然開朗的經驗相彷彿,但四念處的修習則已正式起修梵行、著手進行輪迴模式的扭轉,這可不是眾生所習慣、安適的工作。可以想見,在這陌生、違反習性的修行路上,眾生將是如何的笨拙、顛躑、挫折、灰心乃至抗拒。
    所以,佛陀苦心孤詣地以各種善巧方便為四念處說各式各樣的譬喻,在這一次又一次的叮嚀、一篇又一篇的譬喻中,學法者很難不感受到佛陀投注其間的心血及對弟子殷殷切切、苦口婆心的悲愍,教人忍不住同意佛陀所說「大師慈悲安慰弟子,為其所作我今已作。」的無盡悲心,若說:如來所說無量無邊,名、句、味、身亦復無量、無有終極,所謂四念處。可一點也不為過!所有那精彩、饒富文學情趣又寓意深長的譬喻便不在此冗言介紹了,留給讀者親自閱讀經典時再細細去玩味、領略。

    云何修四念處?謂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知、正念,調伏世間憂悲;外身、內外身觀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調伏世間憂悲。如是受、心、法,內法、外法、內外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調伏世間憂悲。是名比丘修四念處。【契經 道品誦】

    四念處是修梵行時心念所住的四個處所,這四個處所分別是身、受、心、法四處,


    願您早日康復~~

    回覆刪除
  2. 佛告阿濕波誓:「若沙門、婆羅門三昧堅固、三昧平等,若不得入彼三昧,不應作念:我於三昧退減。若復聖弟子不見色是我、異我、相在,不見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但當作是覺知:貪欲永盡無餘,瞋恚、愚癡永盡無餘。貪、恚、癡永盡無餘已一切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是法時,尊者阿濕波誓不起諸漏,心得解脫,歡喜踊悅;歡喜踊悅故身病即除。【由記說 病相應復原至契經 五陰誦】

    阿濕波誓是一位已見法但尚未獲得最後果證的聖弟子,平時他的禪定功夫很好,能輕易地入定,可是在他病重之後,因禪定能力退失而無法再入定。他為心不能再專注於定境感到憂悔。佛陀便安慰他:「一個修行者雖然已能修習到三昧堅固、三昧平等這些微妙的定境,可是如果往後發現不能再入彼三昧,也犯不著念茲在茲地懊惱:我於三昧退減。」
    「如果聖弟子已經具足正見:不見色是我、異我、相在,不見受、想、行、識是我、異我、相在。那麼他只要專注於對於五受陰的貪欲永盡無餘,瞋恚、愚癡永盡無餘,便無虧修行者的本份事。因為貪、恚、癡永盡無餘已一切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才是修行真正的目的,光是入定無助於修行者斷煩惱了生死,能不能入定其實無礙解脫的達成。所以根本不必為不能入定感到懊悔。」
    阿濕波誓就在這一段開示中不起諸漏,心得解脫,歡喜踊悅。甚至因為歡喜踊悅、心情開朗而使得大病痊癒。

    回覆刪除